建筑博物馆 > 中华建筑群芳谱 > 帝王建筑 > 宫殿
  

最大的建筑群-末代王宫

  明朝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。这里原是一片荒野,到13世纪60年代,元世祖忽必烈征服金国后,才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郊构筑都城,命名为大都,同时在今紫禁城一带建造大内宫殿。

紫禁城

  明朝原定都南京.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,为了防御蒙古南扰,把首都迁到北京。永乐四年(1406年),决定营建北京宫殿。曾一度停止,到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底,规模宏大的北京紫禁宫殿就基本上建成了。第二年明朝正式迁都于北京。

  故宫在明朝初建时,是参照南京宫殿的规制,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《周礼·考工记》所载“左祖、后社前朝、后市”的布局原则建造的,面积比现在的紫禁城大八倍多。紫禁城前部东侧(左面)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(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);西侧(右面)是祭祀土神、谷神的社稷坛(现为中山公园);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所;后面有交易市场。景山矗立在紫禁城北,犹如天然屏障。紫禁城西部为皇家园林,东部是南内和诸多为宫廷服务的衙署。

午门

  紫禁城东西宽750米,南北长960米,周长3420米,墙高10米,外层用澄浆砖包砌,里面夯土。它共有四门:正南是午门;向东的名东华门;向西的名西华门;向北的,明朝叫玄武门,清康熙年间因避康熙帝名字玄烨之讳,改称神武门,沿用至今。紫禁城周围环有52米宽的护城河,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,结构精巧,造型秀丽。

角楼及护城河

 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,共有宫殿8千多间,多是结构、黄琉璃瓦顶、青白石底座,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。这些宫殿沿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,并向两旁展开,南北取直,左右严格对称布置。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,而且南达永定门,北到鼓楼、钟楼、贯穿了整个城市,气魄宏伟,规划严整,体现了帝王权力的设计思想。

  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。外朝是皇帝和官员们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,内廷是帝、后居住的地方。

前三殿

  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简称前三殿,是外朝的中心区域。

故宫前三殿

 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。明初称奉天殿,后称皇极殿,清称太和殿,是明清皇帝举行典礼的大殿 ,为展示皇权至高无上,所以规格最高,殿高26.92米,下面的三重台基高8.13米,通面阔63.93米,通进深37.17米,殿座面积2370多平方米,内外装修都十分豪华,一切构件规格均属最高级。上檐十一踩斗拱,下檐九踩斗拱,二样琉璃(头样从未使用),3.4米高正吻,殿内镂空金漆宝座和屏风设在七层台阶的高台之上。室内外梁、枋等,全是沥粉贴金和玺彩画。宝座上方的金漆蟠龙吊珠藻井,制作更为精美。靠近宝座的六根沥粉龙金柱,直抵殿顶,上下左右连成一片金光灿灿的境界。

故宫太和殿

  殿外丹陛上,东面陈列的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;西面陈列的嘉量,是乾隆九年仿照唐朝嘉量制造的象征性量器。另在丹陛上下陈列的鼎式炉、铜龟、铜鹤,是举行典礼时点燃松柏枝和檀香的用具,也是象征江山永固的陈设品。

  明清两朝在这里举行盛大典礼,主要包括皇帝即位、皇帝大婚、册立皇后、命将出征,以及每年元旦、冬至、万寿(皇帝生日)三大节受文武百官朝贺及赐宴等。明永乐十九年(1421年)正月,北京宫殿建成后第一次正式使用,永乐皇帝就在奉天殿受朝贺,并大宴群臣、各族代表和外国来使。

太和殿内皇帝宝座

  中和殿明初称华盖殿,后称中极殿,清称中和殿,是皇帝在大朝前的休息处,三开间正方形殿,单檐攒尖顶,体量甚小。

  保和殿明初称谨身殿,后称建极殿,清称保和殿。为重檐歇山九间殿,是殿试进士场所。保和殿后,向北的石阶中道下层的一块云龙石雕,是故宫中最大的一块。石长16.57米,宽3.07米,厚1.70米,重200多吨,原为明代雕制,清乾隆时重雕。据明《两宫鼎建记》记载;有一次运这样一块大石,动用了顺天府(包括北京和周围很多州县)民夫2万人,用旱船拽运,自房山至北京约为100多华里,走了28天,耗银11万两。

后三宫

乾清门

  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,乾清门内中轴线上是乾清宫、交泰殿和坤宁宫。简称后三宫。

  乾清宫的“乾”代表天,坤宁宫的“坤”代表地,乾清、坤宁,表达了历代皇帝的愿望。

  乾清宫是明朝皇帝的寝宫,皇后在此同住,其他妃嫔,可以按照皇帝的召唤进御;后来,皇帝有时也在此召见臣工。乾清宫为重檐庑殿七间殿,嘉庆二年(1797年)重建。其尺度较太和殿一组减小甚多,然较接近人体比例尺度,增加生活气氛。

后三宫屋顶

  清朝入关以后,乾清宫重修,还是做皇帝的寝宫,但使用上有了很多改变。顺治、康熙年间,皇帝在此临朝听政、召对臣工、引见庶僚、接见外国使臣以及读书学习、披阅奏章等。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寝宫移至养心殿,这里就主要用于内廷典礼活动、引见官员、接见外国使臣等。

  乾清宫在清朝还用于皇帝死后停灵。

乾清宫

  交泰殿始建于明朝。清朝时用于皇后在元旦、千秋(皇后生日)等节日里受朝贺。

  乾隆及以后,交泰殿亦用于存放二十五宝(即乾隆皇帝规定的皇帝行使各方面权力的宝玺)。殿中还陈设有古代计时用的铜壶滴漏和大自鸣钟,都高约五米多。

  坤宁宫是明朝皇后住的正宫,明初时与乾清宫之间连以长廊,呈工字殿形;嘉靖时改建交泰殿,但地位局促逼仄,很不相称。清朝按规定也是皇后正宫,但皇后实际并不住在这里。坤宁宫的装置不同于共他大型宫殿。如正门开在偏东一间,直条窗格,殿内西部南、西、北三面是环形大炕,这是清朝重修坤宁宫时,按照满族习惯改建的。

太和殿前鼎炉

太和殿御道石雕

保和殿北面玉路

坤宁宫内洞房

[上一页] [下一页]